站内检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资讯·法学教育 >> 学术研究·论文指导 >> 通用 >> 浏览文章

学术研究:做了什么事情≠解决了什么问题

(陈会林撰,仅供陈会林指导的学生参考) 

        

    做学术研究、写学术论文(包括毕业论文、学位论文),是要解决问题的,或解决新问题,或推进解决老问题。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解决了没有?是如何解决的?这些都是论文要必须向读者明确交待的。作者说论文做了什么(例如文章说研究什么,从什么视角、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等等),这并不等于说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更不等于说解决了什么问题。例如(1)“本文将从……的新视角,利用……等材料,通过……等研究方法,从……四个方面,对清代土地租佃制进行法律史解读和研究。”(2“本文第一次较系统地对……进行分类归纳和梳理;通过对大量的案例的分析,对一些具体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两例都只是说了本文要做什么、做了什么,并没有交待文章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

    做什么、做了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区别在学术研究中是一个非常简单明了的技术问题,但又是一个非常要害的问题。很多新手在这方面没有注意,以致使本来可以是一篇不错的论文,却看起来“长”得不像学术论文。这个问题我对我的研究生几乎是“年年讲、人人讲、篇篇讲”,但很多人就是闹不明白,他们在摘要、导论、结论(结语)总是中只交待自己“做了什么”,似乎只要说了“做了什么”就可以万事大吉,就能让读者知道论文想解决什么问题、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实际上完全不是这回事。

    作者弄不清楚“做什么”与“解决什么问题”的关系,弄不清楚“做了什么”与“解决了什么问题”的关系,其根本原因可能是作者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想解决什么问题,文章一开始就没有问题意识、没有问题导向,作者一开始就不清楚写作的方向和目标在哪里。【注:关于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问题,又是另外一个话题,请参见本网中的《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及《学生撰写论文,首先要训练什么?》中的“论文成功的关键首先是要有好的‘问题意识’”部分。】

    下面我归纳一下我平时说的一些话、平时打过的一些比方,再增加几个实例,列一个表,请大家认真看看。【说明:下表的项目中没有“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也就是没有“具体的观点”,这项内容又是另外一回事,暂不论列。】

 

 

 

做了什么

拟解决的问题

解决了问题(情形之一)

没有解决问题(情形之二)

常识举例

我买了菜、做了饭

人要吃饭,一日三餐正常饮食

免挨饥饿,生活幸福

没有煤气了或突然有急事赶时间要外出,总之没吃成,非常饿,只有等下餐再吃了

我到北京参加了朋友的婚礼

朋友参加了我的婚礼,我要还礼

提前到达,还了礼金,婚礼隆重,朋友高兴

火车晚点,到达时婚礼仪式已结束

我买到了打折便宜机票,全家人春节到海南度假

武汉冬天冷,想到南方享受一个温暖的春节

在冬季感觉到春夏的温暖,家人团聚,身心快愉

遇到新冠病毒烈疫,全国封城、封路,非常不悦,还不如不去。

论文举例

“……本文将先向读者展示西方法中贯穿此一原则的种种例证,并与中国旧法稍作对比。然后分析中西法律于此处不谋而合的原因和立法理由,并附带分析中西法律在此种根本共性之下的各自特色(差异)。最后就亲属相犯问题的中国法律近代化之教训作初步反省,就此种暗合将给予我们的有益启示作些初步推论。……”

【来源:范忠信:《亲亲尊尊与亲属相犯:中西刑法的暗合》,原载《法学研究》1997年第3期。】

分析中西法律在“亲亲相隐”问题上不谋而合的原因和立法理由,分析中西法律在此种根本共性之下的各自特色,对亲属相犯问题的中国法律近代化之教训作初步反省,对此种暗合将给予我们的有益启示做初步推论。

【结语】“……我是想请读者注意到:亲亲尊尊是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重亲情、重和谐、重仁爱、重道义的民族精神的基础,也是西方文化传统重权利、重平等、重自由、重博爱、重正义的民族精神的基础。从这个基础或出发点出发,西方引伸出了自己的权利精神,我们引伸出了自己的伦理和仁爱精神。但也各自引伸出了自己的偏好乃至缪误。这种民族精神原始基础或出发点上的共性,正是人类文明的共性,是普遍的人性所决定的共性,正是所谓自然法。在文化学上,有人讲,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即最具有世界性。亲属相犯问题也许正是一个例证。……”

(评:明确回应了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梳理概念入手,进而分梳宋代司法传统的独特个性,并以解释学的理论解读宋代司法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试图为现代的司法改革找到一个历史的维度,为宋代的司法传统找到一个与现实结合的契入点。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来源:陈景良:《宋代司法传统的现代解读》,原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3

梳理宋代司法传统的独特个性,解读宋代司法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为现代的司法改革找到一个历史的维度,为宋代的司法传统找到一个与现实结合的契入点。

【结论】“……我的基本看法是:传统与现代密不可分,现代的司法改革既要学习西方,也离不开中国的历史维度。否则,极易流变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尊重传统而不沉湎于过去,学习西方而保持适度的警醒,是我们处理传统与现代关系时应有的一个基本立场。申言之,本文的看法有二:其一,尊重传统、阐释传统、激活传统比简单地批判传统更富有时代新意。……其二,宋代司法传统中蕴含着某些现代司法理念的要素,我们对此应该发扬、广大……。”

(评:明确回应了所要解决的问题)

“……古代中国对“小事闹大”诉告的司法应对问题,学界罕见专门或系统研究,论述呈碎片化态势。有鉴于此,本文将考察和梳理传统“小事闹大”诉告的司法应对方式或策略。……”

【来源:陈会林:《论传统诉告中“小事闹大”的司法应对方式——以清代司法文书、诉讼档案为中心的考察》,原载《湖北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16年第12期转载。】

传统中国司法应对“小事闹大”诉告,主要有哪些应对方式或应对策略?对此我们应该怎样认识?

【结论本文讨论至此,我们有以下结论:(一)清代司法应对“小事闹大”诉告的策略形式主要有四类十种……。(二)中国传统司法应对“小事闹大”诉告的策略模式并非都是“大事化小”。……(三)部分“小事闹大”诉告及司法应对的价值,有促进法律完善和司法发展的作用。……。

(评:明确回应了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的新视角,利用……等材料,通过……等研究方法,从……四个方面,对清代土地租佃制进行法律史解读和研究。

【没有提出要解决什么问题。】

【结语】本文对清代土地租佃制的法律规制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国家法与习惯法之间相互渗透的互动关系,提炼出对当代……的实践有益的借鉴和启示。(评:这里仍然只是在重述“做了什么”)

“第一次较系统地对……进行分类归纳和梳理”“通过对大量的案例的分析,对一些具体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没有提出要解决什么问题。】

【结语】……(评:空泛而不得要领。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了没有?论文没有明确提出来,在结论或结语中自然是不可能有有针对性地、明确的具体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