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萍踪·寸心知集 >> 浏览文章

在中南大写材料【一】(2008-2011)

陈会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文化研究院) 

 

目录

序论

012008.3,湖北省精品课程“中国法制史”申报材料,约6万字

022008.3,《关于中国法制史精品课程建设的情况》,0.2万字

032008.4,法制史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申报材料(部分),约0.2万字

042008.9,校庆宣传材料《法律史学科点简介》,0.1万字

052009.4,国家精品课程“中国法制史”申报材料,增改约6万字

062009.5,法律史专业楚天学者岗位申报材料,1.3万字

072009.10,《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期刊许可使用协议》,0.4万字

082009.10,《<中西法律传统>CSSCI来源集刊申报表》,0.7万字

092009.11,湖北省法律文化研究会《会员名录》等材料,2万字

102009.12,《“中国法律思想史”教材建设立项申请书》,1万字

112010.1,《法律文化研究会2009年工作总结·2010年工作计划》,0.32万字

122010.4,国家精品课程“中国法制史”第二次申报材料,增改约2万字

132010.5,省级“质量工程”中国法制史精品课程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2万字

142010.5,校级“质量工程”法制史教学团队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0.8万字

152010.5,国家级“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5万字

162010.5,法律史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总结报告,0.8万字

172010.5,中国法制史国家精品课程网/中国法制史教学网,编辑上传资料超20万字

182010.8,“法律文化研究会”网站建成,编辑上传材料6万余字

192010.10,《湖北省法学会法律文化研究会简介》,0.9万字

202010.11,陈桂明教授逝世,向治丧委员会拟发唁电

212010.11,法律文化研究会第四届年会召开,撰写各类材料3万字

222010.12,三门通识教育课程的申报和论证,6万字

232010.12,《法律文化研究会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0.3万字

242011.1,曾宪义教授逝世,向治丧委员会拟发唁电

252011.3,法律文化研究院和法律史学科介绍材料,0.7万字

262011.5,《湖北省内研究现实及湖北问题研究机构》,0.05万字

27.2011.5,10,撰写《法律文化研究会增补副会长的申请》,0.2万字

282011.6,《法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典型案例》,0.5万字

292011.10,法律文化研究会第五届年会召开,撰写各类材料3万字

302011.11,三门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约2万字 

     序论

   “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但理论不能直接指导实践,它需要某些必要的工具和媒介,应用文就是这种工具和媒介。这是中国应用写作研究会会长、我过去的师辈同事洪威雷教授说的话,我们认为这话是有道理的,也是合乎实际的。

    我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下面简称“中南大”)法学院和法律文化研究院工作期间(2008今),受各级领导指派,负责执笔起草或撰写了一些属于上述“应用文”的“材料”(少部分不是),种类涉及申报表、简介、规划、工作计划、总结报告、协议、名录、综述、报道、教学大纲、唁电、网站文献等等。这里将可以公开、能够记起并存有底稿的部分(不是全部)“材料”的内容及写作情况依时间顺序简述如下。

    下面是第一部分(2008-2011年),这一部分材料的篇幅约有80余万字。

               【第二部分(2012-2016年)·链接

 

012008.3湖北省精品课程“中国法制史”申报材料,约6万字

2008年初学校发布《关于启动2008年度精品课程申报工作的通知》。开学伊始,繁复、浩大、系统的精品课程申报运动在全校展开。我受法律文化研究院院长、法学院法律史学科带头人、中国法制史课程负责人范忠信教授的指派,具体负责湖北省精品课程(本科)“中国法制史”申报的事务性工作,包括材料撰写、网站制作、联络汇报等。此课当时已是校级精品课程,此次我们想直接申报国家精品课程(条件完全具备),但因不良申报程序制度的阻碍,范忠信教授的多方奔走努力无果。在我国现行法学本科课程体系中,“中国法制史”是法律史专业中唯一的一门核心课程或必修课程,申报精品课程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与意义,法律史教研室(可能是全国最大的法律史教研室)异常重视,范忠信教授要求我按国家精品课程的标准对待申报事务。

申报材料分为五大部分:《省级精品课程申报表》(纸质版)、《在线填写精品课程申报表》、精品课程教学网站、主讲教师授课录像、课程总结课件(PPT,在专家会议评审中的汇报讲解时使用)。

纸质版的《省级精品课程申报表》与《在线填写精品课程申报表》内容基本一致。《在线填写精品课程申报表》最为重要,要求有九大板块内容:课程负责人基本情况、主讲教师、教学队伍基本情况、课程描述(历史沿革、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自我评价、课程建设规划、学校政策措施、教学录像、课程教学专题网站。填报程序在校园网的“学校精品课程”栏目中进行。有现成网络空间,虽无网站制作之苦,但熟悉和传送的过程仍属艰难。

精品课程教学网站的程序初稿由校学生社团有偿提供。当时有老师推荐说,校学生会或社团联中有做精品课程网站的专业团队,我把“‘中国法制史’精品课程教学网”的全套方案提供给他们并与之进行了几个小时的面谈。但学生就是学生,他们提供的程序代码只是网上现成网站建站系统的下载移植,后台功能简单,前台都是单调的表格和直线,专业特色更是无从谈起。我大失所望,修改之后仍不满意。时间紧急,我只好亲自全面修改(几近重做)。最后定型的网站栏目有: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试卷、论坛互动等,其中多媒体课件、案例、自测题、教材等栏目是申报没作要求的特色栏目。该网站运行于我个人的服务器空间。

“授课录像”录制了范忠信、陈景良、武乾、李艳华四位主讲教师的讲课情景。

“课程总结”课件(PPT)是浓缩精品,用于现场汇报,要求时间不超过10分钟。虽然内容简短,但制作难度极大,易稿近十次。

学校评审会议由我代表范忠信教授出席并作汇报讲解。此次申报省级精品课程获得通过。

此次申报历时一个多月,范忠信教授总指导,很多同事参与,但绝大部分材料由我搜集、整理和编辑,包括重做全部课件,校内外同行专家评价的“墨宝”(最难得到)由范忠信教授完成。最后由范忠信教授审核。各类文字材料超过6万字。

022008.3,《关于中国法制史精品课程建设的情况》,0.2万字

200832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科发展研讨会”在法学院文治楼六楼举行,校院各极领导和法律史教研室全体教师出席,我负责提供《关于中国法制史精品课程建设的情况》的材料并在会上作专题发言。

032008.4,法制史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申报材料(部分),约0.2万字

20084月,学校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符合条件的学科和专业申报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我当时忙于省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事务,法律史学科带头人范忠信教授安排我参与教学团队的申报工作。此次申报中填报的表格主要是两个:《2008年省级教学团队推荐表》和《2008年省级教学团队推荐汇总表》。前者是主要的,栏目主要有:团队基本情况简介、团队成员情况、教学情况、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工作、科研(含新产品开发、技术服务等)情况、团队今后建设计划。我参与填报的内容约2000字。因多种原因,此次申报后来未获通过。

042008.9,校庆宣传材料《法律史学科点简介》,0.1万字

20089月为校庆撰写《法律史学科点简介》1000字,另附有若干照片。

052009.4,国家精品课程“中国法制史”申报材料,增改约6万字

2008年,法律史教研室决定将已是省级精品课程的“中国法制史”申报为国家精品课程,我被安排继续负责大部分具体申报事务。申报材料与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基本上一样,仍分五个部分:《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纸质版)、《在线填写精品课程申报表》、精品课程教学网站、主讲教师授课录像、课程总结课件(PPT,供专家会议评审使用)。但申报的形式和内容有较大变化,主要有:第一,“在线填写精品课程申报表”不在校园网而在“湖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申报表”网站进行,栏目和内容有所增加,例如增加了“视频及其他”栏目,具体上传的内容有:《2009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中国法制史授课教案》(PPT课件)、《中国法制史习题》、《中国法制史教学案例》、《中国法制史实践教学》、《中国法制史参考文献目录》、《中国法制史》现场教学录像等;第二,网站全面修改升级。当时我所在办公室的校园网网速太慢,上传文件和修改代码等工作,只好到学校周边乌烟瘴气的网吧中进行。第三,增录一位主讲教师(即我)的课堂录像;第四,重做“课程总结(PPT)”。

此次校内的专家会议评审由范忠信教授和我出席,范忠信教授亲自作汇报讲解。

由于诸多原因,本次申报在学校没有出线。

062009.5,法律史专业楚天学者岗位申报材料,1.3万字

20095月,学校通知有关学科专业申报楚天学者岗位,法律史专业决定申报。申报材料主要是两个表:《楚天学者计划候选设岗学科基本情况登记表》和《“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申请表》,后者为主,主要栏目有:“本学科重点建设项目情况”、“本学科学术梯队情况”、“本学科科研教学基本情况”、“近五年取得的重要成果”、“可行性论证”等。此次申报由范忠信教授主持,法律文化研究院多人参与,但我的具体事务最多。

收集资料最为艰难,我当时曾发以下电子邮件给同事们:“楚天学者设岗学科申报所需材料,需各位老师提供:一、提供近5年以下相关信息(从2004年开始到目前):1.学习及工作简历;2.获奖项目(国家级、省部级、国际以及其他的科研、教学和教材各奖项);3.主持的纵向、横向课题(课题名称、委托单位、经费、立项时间、是否结项、科研成果转化情况)。二、提供近5年以下相关资料的复印件(从2004年开始到目前,统一为A4纸):1.学历、学位证书;2.任职资格证书、聘书;3.各类获奖证书及相关证书;4.两篇代表性论文(期刊封面、目录、文章第一页);5.专著(封面、版权页、目录);6.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批文及鉴定书。”

此次申报经我手填报的材料是主要部分,篇幅超过1.3万字。

072009.10,《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期刊许可使用协议》,0.4万字

《中西法律传统》是中南法大法律史学科点2001年创办的、中国目前发行时间最长卷数最多的法史类学术集刊。200910月,我协助范忠信教授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期刊网”)多次商谈,最后双方签订有关允许对方有条件使用《中西法律传统》全部文章的协议,协议文本约4000字。另外按对方要求对《中西法律传统》第1-7卷的全部文章进行重新编辑整理,将电子版发送至对方邮箱,总篇幅约100万字。

082009.10,《<中西法律传统>CSSCI来源集刊申报表》,0.7万字

20099月,法律文化研究院收到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关于开展学术集刊遴选申报的通知》,对方邀请我院将《中西法律传统》申报为“CSSCI来源集刊”。我在范忠信教授指导下负责具体申报事务,主要是填报《CSSCI来源集刊申报表》、编辑整理《<中西法律传统>2001-2009年)第1-7卷目录》等材料,共约0.7万字。遗憾的是,该中心此后两年没有安排任何集刊作为CSSCI刊源(今年又恢复)。

092009.11,湖北省法律文化研究会《会员名录》等材料,2万字

200911月,湖北省法学会法律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年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此次会上,范忠信教授被选为(连任)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会长,我被选为秘书长(前任为武乾副教授)。我校法律文化研究院是省法学会法律文化研究会成立的发起单位和挂靠单位。我此番出任秘书长,首先清理家底,对研究会的《章程》等档案材料进行全面收集和整理,包括首次编辑完全的会员名录。这些材料总篇幅超过2万字。

102009.12,《“中国法律思想史”教材建设立项申请书》,1万字

200912月的一天晚上,我在回家的公共汽车上突然接到范忠信教授从北京(他正在北京开会)打来的电话,说有一个《教材建设立项申请书》要马上填,明天就要交,具体是申报《中国法律思想史》教材建设立项(我们已于2007年编辑出版《中国法制史》教材)。我立即下车,打的返回法律文化研究院,下载表格,通宵奋战。

《申请书》是表格文本,内容分五大部分:“申报教材基本情况”、“主编情况”、“参编人员情况”、“项目规划”、“审核”,其中第四部分是主体,又细分为三部分:“申请教材与国内同类教材的对比(本教材的特色及突破,对课程难点和重点的处理)”、“教材编写进度安排(按季度填写)”、“教材大纲(详细到章节)”。

这种填报实际上就是课题论证,其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不亚于申报一个省部级课题。我除了几年前老师给我的一个简要大纲(并不是为此次申报而作)之外,再无其它参考资料。我穷尽自己十多年从事中国法律思想史教学的经验与智慧,尽全力而为。核心内容中的“特色及突破”,我总结了“三大特色、八大突破”。次日完成后先发给远在北京的范忠信教授审核(范师比较满意,基本上未作修改),然后发交法学院和教务部。此次申报获得通过并立项。

112010.1,《法律文化研究会2009年工作总结·2010年工作计划》,0.32万字

2010年初,应湖北省法学会的要求,撰写《湖北省法学会法律文化研究会2009年工作总结·2010年工作计划》三千余字,经范忠信会长审核后提交。

122010.4,国家精品课程“中国法制史”第二次申报材料,增改约2万字

2009年申报国家精品课程在学校未能出线,此次继续申报。为了保证万无一失,我在范忠信教授指导下对已有所有申报材料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完善,做到精益求精。这些工作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全面检查、修改补充和完善纸质申报材料;第二,调整网站栏目设置,充实网页内容。例如将所有成果和奖项的实物材料拍照上网,充实教学案例和实践教学内容,等等。网站至今运行于我个人的服务器上。第三,修改课程总结PPT文件。本次申报获得通过。

132010.5,省级“质量工程”中国法制史精品课程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2万字

2010年是国家“质量工程”(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的最后一年,教育部启动“质量工程”的总结和验收工作。中南法大全校进行总动员,吴汉东校长在动员报告中把此次总结汇报工作说成是学校的“生命工程”。 此次“质量工程”总结验收,是一场全国性的行政式学术运动,中南法大的校、院两级分别设立专门的工作机构。我受法学院、法律文化研究院领导的指派,负责执笔撰写我校实施的国家级、省级、校级各一分项目实施情况的总结报告,它们分别是:《关于国家级“质量工程”的“解纷专家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关于省级“质量工程”的“中国法制史”精品课程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关于校级“质量工程”的“法制史教学团队”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最前面的一个是最后完成的。

我校本科“中国法制史”课程当时是省级精品课程(当时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还在审批中),此次全国性的“质量工程”总结验收运动,要求对所有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规定的内容有四个方面:项目实施基本情况、成效与基本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进一步推进项目建设的有关建议。这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学术工程。我奋战两周,完成了《关于省级“质量工程”的“中国法制史”精品课程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篇幅计2万余字。

142010.5,校级“质量工程”法制史教学团队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0.8万字

我所在的法律史教研室和法律史学科是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此次全国性的“质量工程”总结验收运动,也要求对其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记得此项工作开始是由另外一个老师负责的,但这个老师提交的文本未获通过,于是临时要我完成此项工作。好在我有经验和基础,很快完成《关于校级“质量工程”的“法制史教学团队”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篇幅约8000字。

152010.5,国家级“质量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5万字

20105月下旬的某一天,已临近学校要求各级部门提交“质量工程”总结报告的最后期限,我突然接到法学院领导打来的电话,说现在有一个紧急任务要我完成:学校有一个吴汉东校长负责的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解纷专家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总结报告还没有写,要我立即着手撰写,并且要在三天内完成,法学院可以为我提供一切必要的人财物便利。

这是我没想到的。对这个项目我以前从未听说过,而且我当时填表已填得筋疲力尽(我刚刚完成前面一个省级项目一个校级项目的总结报告)。我真心实意的拒绝。领导说了很多嘉勉的话,说院领导们看了各单位提交的材料之后,一致认为只有我最适合完成这项工作。

盛情难却,“临危救场”。

学校提供给我的材料只有一份当初(2008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表》,对这个项目的实施情况我一无所知。而申报表对内容的项目有专门规定和要求,不得随意减省。我除了在校园网收集材料(这是主要来源)之外,还要电话联系和走访学校的多家相关单位,这些单位除法学院之外,还有校办、教务部、学工部、学生会、律援助中心等多个部门和机构。好在我打着“吴校长主持”的旗号,各单位都非常配合。

一周吃睡在办公室(院领导同意延迟两天交稿),终于完成了五万余字的《关于国家级“质量工程”的“解纷专家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这是我有生以来撰写的最复杂、最长的一份报告,共分六大部分:

一、项目实施基本情况:(一)总体规划;(二)配套文件;(三)经费投入;(四)建设内容;(五)建设情况。

二、成效:(一)基本完成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中心的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二)学生的法学理论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充分训练和显著提高;(三)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组织活动能力;(四)学生掌握了比较系统的法学知识及应用方法与技巧;(五)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基本经验:(一)坚持“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人才培养基本模式;(二)追求“德识能三优”的人才培养效果;(三)通过向社会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培养学生的法律实务能力;(四)通过学术活动和研究性教学激励学生思考;(五)专业课导师制度的创新;(六)法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七)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开拓视野,整合资源。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应试教育后遗症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负面影响一时难以消除;(二)指令性的非专业性通识教育内容比重过大;(三)专业导师制度的质量监控与待遇问题;(四)教学研究有待加强。

五、进一步推进项目建设的有关建议:(一)适当减少学科建设形式工程;(二)适当减少非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三)加强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四)保障立项与评价的科学性与公平性;(五)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评价标准和考核要求。

附录:一、实验区师资建设机制;二、实验区设立“南湖法学优秀讲课教师”暨“实践教学优秀青年教师”研究项目设立的决定;三、实验区2008-2009年科研立项课题一览表;四、实验区2008-2009年发表的有关纠纷解决研究论文;五、试验区召开的学科建设研讨会;六、实验区利用法律援助中心和学生社团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七、试验区研究性教学形式(一):纠纷解决实务讲座;八、试验区研究性教学形式(二):法学专业学术研讨会;九、试验区研究性教学形式(三):学生参与或主讲的论坛;十、试验区向“中国法学教育发展论坛”提交的教研论文目录;十一、试验区现有精品课程一览表;十二、试验区在本科学生班配备专业课导师管理规定。

162010.5,法律史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总结报告,0.8万字

我刚刚完成前面三个“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的撰写工作,法律文化研究院范忠信院长又将学校学科建设办公室“关于检查我校重点学科建设情况的通知”转发于我。我校法律史学属省重点学科,我又着手有关该学科建设总结报告的撰写和有关表格的填报。

又一次对教研室所有教师(包括游绍尹、张梦梅等退休教师)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补充搜集,最后完成两份文献:一是《法律史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建设总结报告提纲(2008年—2010年)》,4000余字,内容包括五大部分:本学科建设规划完成情况、建设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建设成效分析、本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本学科下一步建设规划。二是《法律史学科建设简况表(2008-2010年)》,3000余字,内容有两大部分:汇总数据表和清单数据表。其中清单数据表包括:CSSCI期刊收录论文、论文转载、科研奖励清单、出版学术专著清单、科研项目清单、获优秀教学成果奖清单。

172010.5,中国法制史国家精品课程网/中国法制史教学网,编辑上传资料超20万字

2010517,教育部公布“2010年度国家精品课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申报的“中国法制史课程”榜上有名。本次精品课程申报的副产品“中国法制史国家精品课程网”暨“中国法制史教学网”正式独立上网,网站的独立公开域名是:http://cn.legal-history.net,但实际的网址是:http://www.huilin.info/zgfzs/,或者:http://www.lawcyber.net/zgfzs/,亦即此网站实际运行于我个人网站(法律论语网)的服务器空间中。

该网站始建于20083月的湖北省精品课程申报,后在两次申报国家精品课程中锦上添花,不断完善。该网站正式域名的设计和注册、栏目方案的整体规划、前台的栏目安排和样式设计、后台的功能安排和程序调试等事务均由我在范忠信教授指导下完成。网站所有栏目和网页内容的每一个字符均由我制作、收集、编辑和上传。主栏目有“教学动态”、“学术前沿”、“教学研究”、“学生习作”;副栏目有:“课程概述”、“师资队伍”、“教学内容”、“选用教材”、“网上教学”(在线教学与论坛)、“站内检索”等,总信息量不少于20万字。

该网站虽然访问量不大、更新不快,但其规模和功能完全可以与一个中型门户网站相比,其信息量不会逊色于国内任何一家同类网站。该网站功效独具、幽香四溢,在本校本科生的中国法制史教学,特别是在报考本校法律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子备考中具有广泛影响。

182010.8,“法律文化研究会”网站建成,编辑上传材料6万余字

湖北省法学会下发专门文件并多次通知,要求各学科专业研究委员会建立自己的网站,或者在省法学会官网中开辟专栏。法律文化研究会采取两全齐美的处理办法,即专门建立独立网站(域名或网址为http://flwh.fyfz.cn),同时又在省法学会官网的专栏中加链接。根据实际情况,法律文化研究会网站采取博客网站的形式,设置的栏目主要有:公告通知、研究会档案、理事会、学术会议、研究会动态、会员文集、获奖荣誉、研究会刊物、重要参考等。现有各类信息资料超过6万字。

192010.10,《湖北省法学会法律文化研究会简介》,0.9万字

2010年是湖北省法学会成立30周年,省法学会准备编辑出版档案性文献《湖北法学三十年》,要求各专业研究会提供自己的简介材料。我作为法律文化研究秘书长,撰写并提交了《湖北省法学会法律文化研究会简介》,内容分为五大部分:研究会概况、研究会章程、历届理事会成员、历届年会活动情况、重要人物介绍,篇幅9000余字。

202010.11,陈桂明教授逝世,向治丧委员会拟发唁电

20101127,法学家陈桂明教授英年早逝,我受法律文化研究院陈景良院长(范忠信教授于10月正开离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往浙江工作)之托,以法律文化研究院及其院长的名义,拟发唁电,电文如下(省略格式):“陈桂明同志治丧委员会:惊悉陈桂明教授不幸于20101127溘然长逝,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文化研究院同仁深感悲痛与惋惜。陈桂明教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桃李满天下;他治学严谨,成果卓著,在中外法学界和法律实务界享有盛誉。哲人其萎,法界同哀。陈桂明教授的英年早逝,使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失去极为重要的领军人物,是我国法学界和法治事业的重大损失。祈愿陈桂明教授一路走好,诚盼他的亲属节哀、保重。陈桂明教授千古!”

212010.11,法律文化研究会第四届年会召开,撰写各类材料3万字

201011月,法律文化研究会第四届年会在孝感学院召开,我前后撰写通知、邀请函、会议指南、筹备报告、领导讲话、新闻报道、学术综述等约30000字。此外,编辑论文集《湖北省法学会法律文化研究会第四届年会——“传统法智慧与社会矛盾化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3万余字。

222010.12,三门通识教育课程的申报和论证,6万字

中南法大2009年版《本科专业全程培养方案》决定对全校通用性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第一,以“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取代原来的“公共选修课”;第二,开设和建设通识教育选修课程100门;第三,以课程建设项目的形式开设,基本程序是:教师以课题形式申报,学校组织专家评审,通过后学校立项建设。

第一批申报已于2010年上半年完成(58门),第二轮申报于201011月启动(指标42门)。

就课时工作量来说,我校法律史教研室过去长期是僧多粥少,时常有人为完不成规定工作量而烦恼。我向教研室建议,要抓住机遇积极申报(我后来在每门课程申报的“必要性论证”中都有一条:“开设本课程是解决法律史专业教师工作量不足的举措之一”)

我自告奋勇,负责具体执笔申报了三门课程:《西方法律思想与流派》(课程负责人张德淼教授)、《中西法律文化比较》(课程负责人陈景良教授)、《就业与法律》(课程负责人陈会林副教授),这三门课程的申报最后全部获得批准和立项。

这里的课程申报也是浩大的系统学术工程。每门课程的申报材料分为三部分:《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项目申报表》、《教学大纲》、《讲授内容提要》。其中《申报表》的主要栏目有“课程基本情况”、“课程负责人概况”、“课程设置必要性论证”、“教学内容简介”、“课程特色”、“课程建设现状与规划”等。申报除了填表等文字事务之外,还有更难的落实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等事宜。

此次申报(论证和填报各种材料)历时近一个月,辛勤劳动得到的最直接回报是:法律史教研室同事们的工作量问题再也不是问题。

232010.12,《法律文化研究会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0.3万字

201012月,撰写并向省法学会提交《湖北省法学会法律文化研究会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计划》,3100字。

242011.1,曾宪义教授逝世,向治丧委员会拟发唁电

2011115著名法学家、我的太老师曾宪义教授逝世,我受法律文化研究院陈景良院长之托,以法律文化研究院及其院长的名义,拟发唁电,电文如下(省略格式):“曾宪义同志治丧委员会:惊闻曾宪义教授于2011115溘然长逝,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文化研究院全体同仁深感悲痛。四年前我院成立之时,先生一呼百应,率领全国众多法学家亲临现场道贺,并亲自为我院揭牌。哲人其萎,法界同哀。曾宪义教授的逝世,是我国法学界和法学教育界的重大损失。祈愿曾宪义教授一路走好,诚盼他的亲属节哀、保重。曾宪义教授的风范永存、精神长在,曾宪义教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52011.3,法律文化研究院和法律史学科介绍材料,0.7万字

20113月,学校要编纂一个《社科通鉴》(具体情况不明),通知各学科点撰写全面而凝炼的档案性介绍材料,主要是两份:《湖北省法律文化研究会简介》(2071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科(合校以来)发展的总结报告》(4897字)。这些材料主要由我执笔,研究院陈景良、武乾两位院长审定。后一个《总结报告》的撰写最为艰难,分为“总论”、“合校十年来的主要成绩”、“十二·五”期间的工作思路”三大部分。其中“成绩”部分包括:队伍建设成就、教学成就、学术研究成果、学术活动与对外交流、学术平台建设、文献资料建设等;“工作思路”部分包括:加强文献资料建设、制定和实施学术研究规划、进一步完善教学和招生体系、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等。

262011.5,《湖北省内研究现实及湖北问题研究机构》,0.05万字

20115月的一天,法学院科研办公室蒋效华老师打电话给我,说有一个表本来是不应该直接找我填的,但考虑到我“最熟悉情况”,所以就不找领导直接找我了,此表就是《湖北省内研究现实及湖北问题研究机构》,要求填报有关研究机构的现实信息。在我校,与法律史学科直接相关的研究机构有三个:“法律文化研究院”、“法律史研究所”和“法学研究中心”,这些机构都在填报之列。每个机构的信息内容包括:专家人数、负责人信息、近三年的主要研究成果等,篇幅不大(定稿约500字),但收齐弄准相关数据并非易事。

27.2011.510,撰写《法律文化研究会增补副会长申请》,0.2万字

20115月法律文化研究会向省法学会研究部提出增补李卫东为副会长的申请,1010日省法学会同意,重新撰写正式申请文本提交省法学会研究部。20111112日省法学会发来《湖北省法学会关于同意增补李卫东为法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的批复》(鄂法会[2011]37号)。

282011.6,《法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典型案例》,0.5万字

20116月,受法学院领导之托,撰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典型案例(2010.6-2011.6)》草稿。“重要举措”部分分为本科生培养和研究生培养两部分;“典型案例”部分构写了四个部分:(一)“解纷专家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二)法学实验教学软件开发;(三)《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研究》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四)设置就业导师,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总共约0.5万字。

292011.10,法律文化研究会第五届年会召开,撰写各类材料3万字

201110月,法律文化研究会第五届年会在江汉大学召开,我前后撰写通知、邀请函、会议指南、筹备报告、领导讲话、新闻报道、学术综述等各类材料约30000字。另外编辑论文集《湖北省法学会法律文化研究会第五届年会——“辛亥革命与中国法制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3万字。

302011.11,三门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约2万字

201111月,法学院转发学校通知,要求按新的标准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新标准下的教学大纲内容有七大项:课程基本信息、教学目标及任务、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实验实践内容考核方式及要求推荐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其中教学内容要求有章节目标题及内容提要、思考题、参考文献等。我按新要求对一年前申报成功的三门通识教育课程《西方法律思想与流派》、《中西法律文化比较》、《就业与法律》的教学大纲进行全面修订,部分内容重写,篇幅总计2万余字。

 

2012225日陈会林于武昌晓南湖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