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资讯·法学教育 >> 浏览文章

引文不得臆造:也说“亲其师而信其道”

作者:子虚:

来源:http://teacher.cersp.com/classroom/teacher/200803/4414.html

有删改,题目为陈会林所改。原题:也说“亲其师而信其道”

 

近年来,书刊网络,很多人引用据说“出自《学记》”的一句话,试图觅得一些“新理念”的古老支撑,颇为费心。其中之一,就是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太多的人都说本句“出自《学记》”。慢慢地,令我怀疑自己的记忆力是否出了问题。《学记》我是读过的,好像没有这样一句话。更没有“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抑或“由于亲其师所以信其道”这样的因果格局。

于是,便去查查《学记》原文,将相关文字转贴于下: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再粘贴译注于下,参照阅读:

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学习音律,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课外不学好洒扫应对的知识,课内就学不好礼仪。可见,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同学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兑命》篇中说只有专心致志谦逊恭敬,时时刻刻敏捷地求学,在学业上就能有所成就,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译注不一定准确,但八九不离十。

不难发现,《学记》中,“安其学、亲其师,乐其友、信其道”同为“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的结果,同为对君子从事学习活动的基本要求。四者之间,纯属并列关系,并没有拿“亲其师”作为“信其道”的前提,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因果联系”。

在《学记》的理论体系中,“道”乃本体所在,其下,无论“师”还是“生”,都是“道”的奴仆,根本不存在信“师之道”的余地。正像我们的教育方针,规定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与接班人”——培养者与被培养者都属“客体“,真正的“主体”,大约还是“社会主义”那样的概念与意识形态之类的东东。人,尤其个人,在中国教育的过去和现在,都是缺位的。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中国,从来就不允许“作为个人的教师”拥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更不允许把这样一些思想和观点传之学生。直至现在,依然特别强调教育乃国家行为。鉴于世界上并没有抽象的国家行为,于是乎,你必须把它解读为“国家机器的意志”,方可不至于“犯错误”。

所以,赋予“亲其师”与“信其道”以因果联系,纯属于今人的自作多情,抑或以讹传讹,抑或属于明知故犯的机会主义行为。

“亲其师信其道”本来不是《学记》的观点,已经以讹传讹了。说明,使用这句“语录体”的人,大部分并没看过《学记》原文。即使看过,也没进行过起码的逻辑分析。语录体甚嚣尘上的民族,距离真正的学术,何止十万八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