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高校·社会·焦点 >> 浏览文章

揭秘民国首次“国考”(国家公务员考试)

来源:http://tieba.baidu.com/p/2084816523

 


 

 

19317月,南京国民政府举行了轰动一时的第一届高等考试,其筹备日期之久,动员人力之广,远远超过了清末洋进士考试与北洋政府的高等文官考试

 

开考之际

当时的考试院院址在南京鸡鸣寺附近,是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利用明代武庙故址扩建而成(今南京市政府)。高等考试的主要对象是大学毕业生。因为当时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很为严重,除了官僚权贵及富商子弟有条件自费留学外,大学生最好的出路,一般是考公费留学或参加高等考试。两者同样要经过激烈竞争,而前者考试门类不固定,录取名额又极少,只有少数注重训练外语和作为留学预备学校的大学毕业生,才有希望成功;而走后一条路,即参加高考录取以后,即取得了做官资格,以后还可以晋升,薪俸收入亦可逐年增加,因此高等考试很能满足那些打算在仕途上奋斗的知识分子的要求。

这次高考由考试院院长戴季陶亲任主考官兼典试(主持)委员长,其中委员则由考试院报请国民政府礼聘,所聘者多为当时国内名流学者。此外,又聘请襄试(协助)委员十余人(邵元冲任襄试处主任),监试委员十余人,分别成立襄试和监试委员会,委员多系各大学教授或政府部门的高级官员,襄试委员是协助典试委员负责命题、阅卷、评分等工作的,监试委员则负责在整个考试过程中的保密、防弊及临场工作。

委员们的名单事先绝对保密,在突然接到国民政府聘书后,各委员们才集中到国民政府举行宣誓就职典礼,先由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派中央委员一人莅临监誓,再由国民政府主席(当时为蒋介石)授与委员梅花章和黄缎绶,以示对考官的礼遇与尊敬,然后致训词,勉以秉公取才,为国求贤。接下来便是入闱仪式了。

 

严密的扃闱

委员们宣誓礼毕,即由考试院长戴季陶及高级官员欢送至宁远楼”(有说衡鉴楼”)入闱,入闱仪式很严肃,由考试院正中大门而入,登石阶至考试院大礼堂;然后举行茶会,戴季陶捧茶祝贺;再经天下为公厅,出厅门即为宁远楼。委员们登楼后,戴季陶即亲自将楼门加锁,并用盖有考试院大印的红纸封条加封,入闱仪式至此结束。入闱后即扃闱,委员们饮食起居都在宁远楼内,不得与外界有任何来往,包括不同家人通任何音讯,形同禁锢。当时由此还闹出一个笑话,襄试委员于能模入闱后,他的老婆是一个法国人,因事前往闱中探望丈夫,不料被门卫阻止吃了闭门羹,就改由寄信,谁知又被退回,于是她便认定丈夫被考试院逮捕,曾跑到考试院大吵大闹。扃闱期,宁远楼内除厨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外,还有请来的中央医院的名医,也都深闭闱中,同样不得与外界接触,宁远楼围墙之外,则有警卫人员日夜巡逻。这种禁闭式的生活,至少等到两个多月以后,考试完毕,正式发榜之日,才由戴季陶亲自启封开锁,将委员们迎接出闱,参与发榜仪式。

 

艰难的角逐

典试委员入闱后,即分科拟定试题,每一科目试题,初拟两道,送典试委员长圈定一题后,密封送院长启封核定;再密封送典试委员长亲自监临缮印。印好后即分科弥封,由典试委员长保藏,至临试时,送考场分发。应考人员在每天清晨五时左右即进入考场,由监察委员一人高声点名,另由警卫高举名牌提灯接引鱼贯进入考场。另一监察委员等候在考场门口,察看有无夹带物品,仿佛搜身一般。考试结束后,每天的试卷封送宁远楼交典试委员长分给典试委员评阅,每一试卷要经过三个委员评阅打分,再将三个委员已拟定的分数加以平均,即为该卷应得的分数。

考试的科目分为三试,第一试为一般科目,第二试为专业科目,此两试都是笔试,第三试为口试,第一试不及格,不得参加第二试,第二试不及格,不得参加第三试,被淘汰者以第一试为最多,第二试次之,第三试被淘汰者已是少数,笔试试题的题旨要求,难度都很大,应考的数千人中,名列优等者极少。第一试考试的科目有国文,公文,建国方针,建国大纲,党义,宪法,历史,地理,政治学,经济学,题义都很深,要联系古今中外,既考书卷知识,又考智略才识,每一试题都可以写成洋洋数万言的著述。但每一科目试题的考试时间仅有四小时,应试者若非学识丰富,才思敏捷,是很难按时交卷的,成绩一般的大学专科毕业生都不能完满解答。口试即主考官与考生面对面就座,主考官亲验笔迹,询问姓名,年龄,籍贯,志趣等,每次15分钟,目的在测验考生的口才、态度和担任管理、领导工作的才能与经验。其评分主要凭仪表谈吐,一般不变动第二试的录取额。

 

一举成名

发榜之日终于到来,院长戴季陶亲自开封启锁,迎接典试,襄试委员出闱后,典试委员会发出正榜。戴季陶、邵元冲携榜张贴在考试院门首。张贴前,二人执榜微微展开,露出榜单名次姓名,摄影留纪念。几千人的竞争角逐,结果只有100名考试合格,第一名为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朱雷章。金榜第一名相当于状元,其姓名由戴季陶亲笔题写,其余为周帮道、胡庆育、钱清廉、李铁铮、张亶翔、师莲舫、仲肇湘、罗厚安、薛铨曾、杨君励、董辙等99人。事后由考试院行文各省区原籍市县政府即时发出公告,俾众周知。可谓一举成名天下知矣。

朱雷章是交大全校五名高材生之首,此人自幼聪明颖悟,才思敏捷,仅历史方面而言,13岁即写出了《辽史纲目》、《金史纲鉴》及《西夏史纪要》。当年10月,他被任命为***技术厅总工程师,1933年,又由监察院长于右任提请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任命他与黄少谷、杨谱笙等为监察院委员。

发榜当日晚,考试院正副院长戴季陶、钮永建在考试院内华林馆设宴宴请全体考试合格人员,特邀全体监试、典试、襄试委员作陪。席间觥筹交错,颇极一时之盛。次日,考试院举行授凭典礼,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不在南京,由陈布雷代表致祝辞。然后戴季陶率全体人员拜谒中山陵,环绕陵寝一周。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100名合格者中竟无一女性,这就使广大女性应考人及少数女性典试、襄试委员,都感到非常失望,在放榜之际,女性考生中,竟有人在阅榜后失声痛哭。典试委员邵元冲夫人张默君也禁不住伏案流泪。究其原因,一则当时男女学制不久,大学毕业生中女性比例较小;二则女性应考人在竞争的勇气、临场的镇定和多门学科的普遍应付也往往较男性差些。随着男女同学制的发展和应试制度的改进,等到1933年第二届高等考试时,果然有女性攀登龙门而一举成名。她们是中央大学法学院毕业的陈自观,另一名是倪光琼。张默君兴高采烈地将二人接到邵公馆,赠送了两位女状元铜尺一对,亲书的中堂两幅,这些都是题外话了。